第85章【大周王朝】-《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直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出于御边的需要,逐渐在边防一线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等十个军镇,其长官则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实为九节度,一经略,岭南五府为经略使。

    安史之乱后,朝廷出于平叛的目的,在内地相继设立军镇,直接增至二十余道,重要军镇设节度使,赐旌节,领数州之地。次要军镇则设防御使或观察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

    其后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军镇数量也越来越多,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上《十道录》称:“国内凡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军镇数量已经大幅增加。

    至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称:“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

    至此大唐国内军镇划分基本成型,并一直保持至唐末。

    唐朝节度使权力极大,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上马官军,下马管民,集军民财三政大权于一身,杀官可至刺史,其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佐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文武具备,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王国,将其称之为诸侯绝不为过。

    当然,并非所有的节度使都有割据能力,近代有学者提出唐朝藩镇可以划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或是“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等几种类型,都有道理。

    但总得来说,在黄巢起义前,唐朝国内藩镇都是服从朝廷管理的,而且除了河北魏博成德等少数几个藩镇外,朝廷都有能力决定藩镇节度使的任免。但在黄巢起义结束后,藩镇势力变得急剧膨胀,朝廷就再也无法对其控制了。

    节度使权力过大,是唐朝灭亡及五代动乱之源。五代十国中,绝大多数朝代及国家的建立者,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起家,仅有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在中央掌权,可见节度使在当时影响力之大。

    直到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吸取了前代人的惨痛教训,于乾德三年965,下令将地方赋税全部运送中央,仅留一小部分维持日常开支,这就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同年又下令诸州府甄选精兵送往中央,又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

    到宋太宗时期,又诏令节度使所属支郡直属中央,其后又委派朝臣出任知州知府,使节度使的权限大幅降低,最后只是作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和有功的文武大臣,节度使这才算是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军镇数量暴增,设在原大唐领地上的军镇数量超过一百,这还不包括契丹在内地设立的军镇及今越南境内的交州靖海军,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河东节度使,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都是由此而来,其次是河北的天雄和卢龙。

    南方的吴南唐因淮南节度使而来,南汉因清海军节度使而来,吴越因镇海镇东节度使而来,楚湖南因武安节度使而来前后蜀国因西川节度使而来,荆南因荆南节度使而来,闽因福州节度使而来,这些在正文中有述,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几个地方长官的名目。

    观察使: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国家方镇中,重镇称节度使,次镇称观察使,其级别略低于节度使,僚属将佐数量略少于节度使,但同为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防御使:全称防御守捉使,唐朝前期置于西北边镇,后期置于内地军事冲要地区,分都防御使和州防御使两种。都防御使可领数州,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州防御使掌管一州军事,往往由刺史兼任,又常与团练使互兼。

    团练使: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分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两种。都团练使设原设在南方不设节度使之地,领数州至十数州不等,常由观察使兼任,黄巢起义后,都团练使多数升为节度使。州团练使是只负责一州军事的官职,级别等同于防御使,常由刺史兼任。未完待续。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