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创建一座学宫,尤其是一座想要超越稷下学宫,把百家争鸣推向更高峰的学宫,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大。 赵括记得一句名言叫做“每逢大事需静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越是碰到重要的事情就越要冷静下来,仔细的把事情梳理清楚,从容布置最后再开始行动,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首先要确定的,当然是最至关重要的人选——未来的学宫大祭酒。 祭祀在这个时代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大祭酒就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也是事实上的学宫校长。 赵括含笑看向荀况,道:“荀大夫,本侯已经向太后举荐并且得到同意,你就是第一任大赵学宫的大祭酒!” 荀况对此自然也是早有准备,正色道:“老夫多谢君候美言。” 赵括喝了一口酸梅汤,不紧不慢的说道:“除此之外,学宫既然是要容纳天下诸多贤才,那么成立之后肯定是要好好的招揽一些诸子百家的大能人物。 不过也不能什么奇奇怪怪的人都招进来,以本侯来看,这招揽也要有个标准。” 荀况想了想,道:“其实老夫在稷下学宫之中也认识不少其他家的学者大能……不知道君候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标准?” 赵括微微一笑,十分淡定的说道:“就两个标准。 第一,与我为敌的不能进入学宫;第二,与荀大夫为敌的也不能进入学宫。” 之前也说过,赵括提议建立学宫就是为了两个目标,第一个延续百家争鸣,第二个培植自己在思想界和舆论界的势力,而这两个目标是并不冲突的。 和后世不同,现在的战国思想界情况是儒家远远没有到一统天下的地步,相反像秦国、赵国这种当世一流强国走的都是法家路线,其他很多的诸子百家也同样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土壤。 所以诸子百家的人其实不少,相反还很多。 第(1/3)页